关于组织滨州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通知

发布者:教务处发布时间:2017-05-04浏览次数:519

教务[2017]7

  

各院(系):

为引导、支持、激励大学生和高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发现和培育一批有创新潜力和研究能力的优秀人才,参照第四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通知要求,现将竞赛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原则

注重作品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坚持学生主体、专家主导、公平公正、社会监督的原则。

二、参赛对象

参赛对象为具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不含成人教育学生),鼓励跨专业、跨院系、跨学校组建团队。

三、参赛类别

大赛参赛作品分8类:机械类、电子信息类、电气类、化工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材料类、土木建筑类和生物医学类。

四、参赛作品

(一)作品类型。申报作品不限科类,所有专业的学生均可申报。作品类型分为四类:实物产品创新、创意产品创新、实验过程创新、生产过程创新。参赛团队可根据作品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参赛类型。

  实物产品创新:是指大学生以独特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利用现有的知识和条件,对已有产品进行改造升级或创造性地设计并制造出新的产品。实物产品创新需以实物或模型形式呈现。

  创意产品创新:是指大学生基于独特的思维、新颖的构思和创造性的想法,以现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设计出满足公众需求愿望的、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物品。创意产品创新需以多张二维或三维设计图形式呈现。

  实验过程创新:是指大学生在参与教学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的理解,产生有价值的创意和创新想法,提出自己的创新思路和方法,改变或优化传统实验过程,达到降低成本、节约能耗、缩短时间、提高效率等目的。实验过程创新必须基于真实课程教学中的仪器教学实验,且通过实际验证已经取得成功。

  生产过程创新:是指大学生在参与生产实习的过程中,通过对生产任务、生产方式、生产过程的理解,产生有价值的创意和创新想法,提出自己的创新思路和方法,改变或优化传统生产方式,达到降低成本、节约能耗、缩短时间、提高效率等目的。生产过程创新必须基于真实的企业生产过程,且通过实际验证已经取得成功。

  (二)作品要求。

  1.参赛作品必须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研究创新成果,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创新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2.参赛作品可以是个人作品,也可以是团队作品。团队作品的主要作者不超过5人,且所有作者均须对作品有实际贡献。

  3.参赛作品可以有指导教师(也可以没有),每件作品的指导教师不超过2人。

  4.参赛作品内容须健康、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作品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报名时需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人书面授权许可书、项目鉴定证书、专利证书等。抄袭、盗用、提供虚假材料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一经发现,即取消其参赛资格,相关法律责任由作品申报者承担。

五、校赛程序

参赛报名。所有参赛作品均需通过大赛报名系统进行注册报名。大赛报名系统网址与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各有关单位推荐作品需于2017623日(周五)前填写《滨州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作品申报书》(附件1)、《滨州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校级初赛推荐作品汇总表》(附件2)、参评用PPT、作品介绍的视频等报送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22395041@qq.com

学校组织专家组对各单位推荐的项目进行资格和形式审核;专家按照评审标准,对作品采取审阅申报材料、观看现场演示、咨询答辩等方式进行评审。校赛结果经校内公示无异议后,择优推荐项目进入省级大赛。专家评审初步定于6月底进行,具体安排另行通知。

六、有关要求

1.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工作,把大赛的举办作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要举措,把大赛成绩作为衡量创新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志。

2.做好宣传指导。各单位要广泛宣传、全员动员、强化指导,形成参赛学生梯队,努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推动学生跨专业组队。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推进科技创新训练和实践。

3.各单位要认真阅读竞赛要求和参赛作品要求,加强对学生指导,提高竞赛作品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功能性,提高竞赛作品的竞争力。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单位内选拔,把真正好的作品推荐上来。

教务处联系人:葛中一,于晓香;联系电话:31901278127

 

附件:1.滨州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作品申报书

2.滨州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校级初赛推荐作品汇总表

                                               教务处

                                         二〇一七年五月二日

关于组织滨州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通知.docx通知附件.r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