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与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比较主要特点

发布者:教务处发布时间:2016-10-11浏览次数:41

各院(系):

为更好地理解《滨州学院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掌握新的指导性意见的主要特点,科学修订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现将“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与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比较主要特点”发给您。

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与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比较主要特点:


1.调整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2013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为:面向区域发展和行业一线,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快,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2015版调整为:面向行业和区域发展一线,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快,具有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压缩了总学时、学分。按照《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规定》,本科专业每学年学分在40学分左右,四学年总学分在160学分左右。根据我校实际,新指导性意见要求工科类本科专业总学分一般在170学分左右,其他学科专业一般在160学分左右。较2013版理工科200学分,文科类190学分的要求大大压缩;总学时也由2013版的2400学时左右压缩到2015版的2200学时左右。

3.修改了弹性修业年限要求。2013版培养方案实行基本学制基础上的弹性修业年限,其中普通本科3-6年,专科2-4年;新的指导性意见根据《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规定》进行了调整,本科弹性修业年限调整为3-8年,专科调整为3-6年,专升本专业为2-4年。

4.优化了课程体系。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努力培养基础实、能力强的人才,新的培养方案在本科课程体系中增设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设置学科基础课程模块,注重不同学科交叉融合,保证学生的学科基础宽厚,要求相同专业大类的各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原则上相同。通过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分析,进一步优化了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整合2013版培养方案中的职业素养课程模块与实践环节中的素质拓展课程模块,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重组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拓展课程平台,增设创新创业方向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

5.大力改革通识课程。一是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加中国近代史纲要、“概论”两门课程课内教学时数;改革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方式,本科第1学年课堂授课,第2-4学年采用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二是压缩大学英语学时学分(本科由20学分压缩至16学分),延长授课时间,保持英语学习不断线,提高教学效果;三是将本科大学IT与研发方法课程改为大学IT,鉴于学生基础不同、专业需求不同,允许本科专业选择开设,并减少该课程学时学分;四是增开《孙子兵学与传统文化》通识必修课程。五是优化设置通识选修课程,加强通识选修核心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

6.强化了创新创业教育。适应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要求,新意见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是要求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二是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三是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四是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学分,并明确了修读的最低学分要求;五是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累计与转换制度,允许学生以超出最低修读学分要求的创新创业学分冲抵选修课程。

7.推进了教学模式改革。在新的指导性意见中要求,一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逐步扩大小班化教学范围;二要鼓励各单位依托现有课程网站、优质慕课资源等,在培养方案中设置网络型、自学型课程,鼓励开展翻转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允许学生通过网上学习获得相应学分,并要求本科专业至少建设2门网络课程;三是大学英语、大学IT及其他课程可根据课程特点积极探索“以考代学”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参加考试获得相应证书经认可后可获得相应课程全部或部分学分。四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强化课内课外相结合,力求实效性。五是推进考核方式改革,加强过程性考核,试点开展非标准答案考核。六是推进研究性教学。

8.注重了国际化培养。要求各专业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国际化教育水平。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加强与国外大学合作,建立定期交流及联合培养机制;加大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力度;工科专业按照工程教育专业国际认证标准要求构建课程体系,以项目驱动的方式逐步增加双语或全英文教学课程的开设比例。目的在于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应用型人才。

9.系统实施分类指导。对本科专业和专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不同生源、不同培养要求的专业,要求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课程设置上给予分类指导。

10.为院(系)和专业留有更大的自主空间。新意见允许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多元化设计,有所创新。如大学IT是否开设、大学新生研讨课的开课学时、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的时间安排等,都给院(系)和专业留有较大的自主权。